Brahms - Symphony No. 1 (Leonard Bernstein)
Johannes Brahms - Symphony No. 1 in C minor, Op. 68
Conductor: Leonard Bernstein
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(Wiener Philharmoniker)
0:56 - Un poco sostenuto – Allegro – Meno allegro
18:41 - Andante sostenuto
29:45 - Un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
35:26 - Adagio – Più andante – Allegro non troppo, ma con brio – Più allegro
《C小調第1號交響曲》,作品68,是約翰內斯·布拉姆斯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。由於該作品的風格與貝多芬交響曲類似,因而被彪羅稱為「貝多芬第十」。該作品的創作至少花了14年,而布拉姆斯自稱從草稿到最終完結長達21年。
背景
布拉姆斯於1854年就開始構思第一部交響曲,但之後多次進行了大幅的修改。該作品的創作時間如此漫長的原因有兩個:首先是布拉姆斯對自己的挑剔,導致他常常毀掉許多以前的作品;其次是其朋友和公眾期望他繼承「貝多芬的遺產」,這一潛在的標準使布拉姆斯感到自己不能對《第一交響曲》掉以輕心。
事實上,當本曲經過首演後,布拉姆斯的創作水準和歷史地位,被維也納最權威的批評家之一,保守的愛德華·漢斯力克所認可。布拉姆斯把樂曲先在三個城市進行演出後,才將樂譜寄到出版商處。他原本還想再試演三場。現在手稿除了第一樂章之外,皆有保存。
配器
結構
該作品共四個樂章:
全長約45至50分鐘。
第一樂章
首樂章由一個寬廣的引子開頭,一開始就出現了三個關鍵元素:低沉的鼓聲、弦樂上行、管樂下行。這一引子是在全曲創作完畢後才加上去的。之後的快板部分是大型的奏鳴曲式,對主題進行了發展、重現。
第二樂章
第二樂章是該作品中的慢樂章,由三個部分組成,溫柔如歌。第三部分對第一部分中出現的主題加以變化。接近結束處的小提琴獨奏有貝多芬晚期作品的風格(如《莊嚴彌撒》)。
第三樂章
第三樂章相當於諧謔曲,情感較為單純,但節奏和織體都相當複雜。
第四樂章
該作品的末樂章最長。以「陰暗的戲劇性」段落開頭,在行板部分中,定音鼓和號角帶出一個阿爾卑斯旋律,原詞是「在高高的山上,深深地谷底,我給你寄去一千個祝福」。[1]而在不太快的快板部分,則以一貝多芬般高貴醇厚的大調旋律作為主題,在勝利的氣氛中結尾。
布拉姆斯自稱在寫該樂章第一主題首次由弦樂宣講出來的時候,心中想著《約翰福音》中的語句:
“ | 我在父裡面,父在我裡面。——約14:10 | ” |
評價和解讀
該作品終曲的主題常被人認為和貝多芬《第九交響曲》終曲的歡樂頌主題有相似之處。布拉姆斯也在該作品(尤其是第一樂章)中使用了貝多芬《第五交響曲》。指揮家彪羅由於這類相似之處,稱這部交響曲為「貝多芬第十」。這類評論使布拉姆斯深感煩惱,因為這裡面似乎有點抄襲的意思,而他自己是在故意向貝多芬致敬。對他與貝多芬作品中的相似之處,他曾說過「笨蛋都看得出來」。然而,這部作品還是常常被稱為「貝多芬第十」。